首页 > 财经知识大全 > 造谣的法律定义

造谣的法律定义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11-01 20:35:51 浏览量:

一、造谣的法律定义

通过个人想象,虚构事实,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虚构信息散布就属于造谣。

实施的造谣行为如果导致他人的名誉受损了,那么需要承担支付民事赔偿金的义务。

造谣的行为如果扰乱了社会秩序,一般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。处理造谣案件的公安机关如果认为造谣行为造成的后果较轻,受到的处罚则一般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
法院如果认定造谣的行为废了诽谤罪,那么造谣者通常会被处三年以下***、拘役、管制或者***。诽谤案件一般属于自诉案件,需要被诽谤者自行向法院提出自诉请求。为了提高此请求被法院受理的概率,在提出自诉请求之前,最好就先先收集齐全相关证明自己满足了***条件的材料。

法律依据:

《民法典》

靠前千零二十四条

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。

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、声望、才能、信用等的社会评价。

靠前千零二十七条

行为人发表的文学、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,含有侮辱、诽谤内容,侵害他人名誉权的,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。

行为人发表的文学、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,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,不承担民事责任。

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

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:

(一)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二)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三)扬言实施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。

《刑法》

第二百四十六条

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***、拘役、管制或者***。

前款罪,告诉的才处理,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。

通过信息网络实施靠前款规定的行为,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,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,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。

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

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或者编造爆炸威胁、生化威胁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,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下***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五年以上***。

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***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***。

二、非法集资的定义

非法集资的定义:

非法集资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,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;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,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,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。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,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;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。这里“不特定的对象”是指社会公众,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;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。

法律依据:

《刑法》

靠前百七十六条

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,扰乱金融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***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***,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。

单位犯前款罪的,对单位判处罚金,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,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。

三、年假的法律规定

依据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,

1、如果劳动者累计工作已满1年以上10年以下的,可以年休假5天;

2、如果劳动者累计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,可以年休假10天;

3、如果劳动者累计工作已满20年的,可以年休假15天;

4、国家法定休假日、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。

法律依据: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第二条

机关、团体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民办非企业单位、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,均有权享受带薪年休假。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。

第三条

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,年休假5天;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,年休假10天;已满20年的,年休假15天。

TAG: 造谣

© 鸿运来财经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3004141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